三江六岸之上,一幅生机盎然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正徐徐铺展。我市以“百千万工程”为总抓手,在养老服务、古村活化、产业振兴等多个维度协同发力,走出了一条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有机统一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这不仅是城乡协调发展的生动实践,更是对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刻诠释。(详见8月26日本报头版报道)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基。近年来,我市牢牢抓住产业振兴这一“牛鼻子”,持续推动农业规模化、品牌化、融合化发展。在始兴县太平镇,千亩果园绿意盎然,杨梅与沙田柚长势喜人,这里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基地,更成为农民增收的“钱袋子”。村民在家门口务工,日有收入、月有结余,实现了“务农、顾家、挣钱”三不误。罗围村的“千亩果园”综合体不仅种得好,更谋得远——配套建设水肥系统、停车场,规划建设水果加工厂,推动鲜果向干果、罐头等深加工延伸,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与此同时,臻记牧业养牛项目落地生根,带动就业、壮大村集体收入。这些项目背后,是我市产业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发展”,从“粗放种植”迈向“精细运营”,真正实现了“产业兴”与“百姓富”的良性循环。
如果说产业是筋骨,生态与文化则是乡村的血脉与灵魂。我市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更注重对历史文脉的传承与活化。翁源县南塘村的湖心坝客家群楼,曾一度沉寂于山野。如今,一座由废弃古屋改造而成的“古村书屋”悄然走红,成为集阅读、休闲、餐饮于一体的文旅新地标。这不仅是空间的再造,更是文化价值的唤醒。通过成立村民参股的物业管理公司,南塘村实现了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东,年增收超十万元。这种“文旅+社区”的运营模式,既留住了乡愁记忆,又激发了内生动力,让古村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生。绿水青山与人文底蕴交相辉映,绘就了“生态美”的动人底色。
更值得称道的是,我市的乡村振兴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聚焦民生福祉。武江区养老服务中心的加快建设,正是这一理念的集中体现。该项目不仅解决特困老人集中供养难题,更以“医养+文旅+社区”生态圈的创新模式,吸引大湾区乃至全国的养老群体。项目建成后,不仅能提升本地养老服务水平,还将带动周边农文旅消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老有所养”到“老有颐养”,从“输血”到“造血”,民生工程正转化为发展动能。
乡村振兴不是千村一面的复制,而是因地制宜的创造;不是短期突击的工程,而是久久为功的耕耘。从果园到书屋,从养老中心到乡村车间,一个个具体而微的项目,串联起我市“百千万工程”的宏大叙事。这背后,是市委、市政府的系统谋划,是基层干部的实干担当,更是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当产业有了活力、生态有了魅力、生活有了保障,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我市正以全速奔跑的姿态,在粤北大地上书写着新时代的“富春山居图”。
来源:韶关日报
作者:庾岭梅
编辑:侯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