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市“风度有理”百姓宣讲思政专场用一小时完成了一次信仰的播种,也为我们示范了红色思政课应有的模样:它不是文件宣读,不是口号背诵,而是精神的接力、价值的唤醒、灵魂的点燃。
红色思政课之“红”,在于其根脉直通民族最苦难也最辉煌的岁月。冯贝贝把陈毅、方志敏的抉择放进“明知凶险却义无反顾”的提问里,让宏大叙事拥有了情感入口;温玉玺把一首《当红军歌》还原成百姓口耳相传的“生命之歌”,让抽象信念拥有了血肉温度;陈楚城把14岁少年浴血阻击的故事讲给同龄人听,让历史拥有了最贴近的心跳频率。
红色思政课之“思”,在于它把历史转化为问题,把问题转化为方法。旧址里的油灯、草鞋、弹孔,不再是静止的文物,而是质问当下的“道具”,那就是如果同样的困境摆在面前,我们有没有勇气作出同样的选择?当宣讲员把“苦难辉煌”四个字拆开揉碎,孩子们被迫直面一个事实:幸福从来不是理所当然,而是有人以命相搏换来的馈赠。这种思考,比任何说教都更能激发“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主体追问。思政课只有让学生在“共情”后产生“自问”,才算真正抵达灵魂。
红色思政课之“政”,在于它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东江纵队“小鬼班”平均年龄14岁,与台下坐着的孩子几乎同龄;他们用生命护卫的“主力部队”,其实就是今天孩子们所享有的和平与发展。当这种“同龄人对比”被鲜明地推到眼前,“岁月静好”四个字便有了沉甸甸的注脚。
红色思政课之“课”,在于它打破了空间、身份与学科的边界。旧址是教室,文物是教材,讲解员与老师是同一人,学生同时是听众与传播者。更可贵的是,课程并未以讲述结束,而是以剪纸体验完成“二次创作”——孩子们把听到的故事剪进红纸,也把信仰剪进了记忆。这种手脑并用、身心俱在的学习方式,让价值观教育不再是“入耳”而是“入脑”“入行”。当家长感慨“走出教室更有意义”时,他们其实道出了红色思政课的另一重功能:修复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裂缝,把社会变成大课堂,把历史变成活教材。
红色思政课最终要回答的是“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信仰让他们在诱惑面前不迷航,温度让他们在他人苦难面前不冷漠,担当让他们在国家需要时敢负重。
来源:韶关日报
作者:曾诚
编辑:侯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