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至19日,2025南国书香节启幕,以“1+1+N”(1个线下主会场+1个线上云会场+N类特色分会场)模式办展,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全省各级联动同期举办,开启一场国际化、科技化、年轻化的书香盛宴。我市在韶关市图书馆总馆及多个风度书房分馆设展,经典阅读、非遗讲座、亲子手工、AI沙龙等活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文字的力量,直抵人心深处。当“悠然的心”——一个厂矿子弟诗歌写意的人生、当“指尖锦绣·书签传韵”非遗刺绣体验为大家揭开刺绣针法的神秘面纱,你会感受到扎进泥土的诗意,触碰到缱绻绵延的乡愁……阅读,从来不只是翻动纸页的声响,它还是人与岁月的合奏、人与命运的对话,是人与时代的共鸣。
人如此,城亦然。一座城市的高光,折射着一座城市厚积薄发的特色优势,也散发着其独具魅力的精神气质;一座城市的灵魂,则散落在大街小巷的书香中。自我市2017年启动城乡智慧图书馆“风度书房”建设以来,近百间各具风格的“风度书房”扎根在韶关的大街小巷,把图书馆开到了群众的家门口,让“城区十分钟文化圈”及“家门口的智慧图书馆”成为群众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当书香抵达街头巷尾,城市变得无比鲜活、生动。
在书香里,我们得以与一座城的灵魂相拥。但是,我们并不是只在南国书香节,才想到“读书的意义”,韶关也不只是在南国书香节,才珍视“读书的价值”。当前,“城区十分钟文化圈”基本形成——想看书了,走进“风度书房”随手就能借,随时都能还。对韶关而言,阅读不是一个仪式,而是如呼吸一般的“日常”。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有句名言,“如果世界上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钢琴家鲁宾斯坦也说过,“评价一座城市,要看她拥有多少书店”。当城乡书房如雨后春笋,当文化驿站悄然建设,韶关被浓浓的书香包裹,变得柔软又坚韧。
千年前,陶渊明写下“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将阅读当作生命的养分;朱熹写下“问渠那得清如许”,将阅读喻为活水的源头;苏轼写下“腹有诗书气自华”,道出书卷对灵魂的雕琢。而今,韶关人依然相信:书页翻动时,世界便打开了。那些书店里的灯火、图书馆的长椅,正默默滋养着一座城的灵魂——从此,山不只是山,是文化的层峦叠嶂;河不只是河,是思想的奔流不息。
来源:韶关日报
作者:叶边鱼
编辑:侯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