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弦歌不辍文脉薪火永传

          斑驳黑板前,演员谢君豪轻抚朱氏祠堂的岁月留痕,一句“知识救国仍需要我们去续写”在粤北山间回荡。八十载光阴流转,电影《坪石先生》揭开的不仅是一段尘封历史,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抗战烽火中,中山大学师生西迁坪石,以书卷为盾牌,以讲堂为战场,在岭南大地上书写了一部“文脉守护者”的壮丽史诗。  

  “坪石先生”于粤北抗战史上的独特价值,在于他们开辟了一条知识救国的文化战线。当广州沦陷、山河破碎,黄际遇翻译《几何学》的身影,杜定友护送五万典籍的“图书长征”,卫梓松拒降殉国的铮铮铁骨,构成了一道无形的精神屏障。他们以学术为武器,践行着“守住就是一切”的信念——士兵守卫疆土,知识分子守护文化之土,两种抗战形态共同筑起中华民族的不屈脊梁。在枪炮轰鸣中坚守讲台,于饥寒交迫里著书立说,这群“穿长衫的英雄”,以行动诠释了“文明的延续本身,就是对野蛮最有力的抵抗”。  

   粤北韶关这片热土,正是“文脉与乡土共生”精神的鲜活见证。当年坪石百姓腾出宗祠作课堂,捧出盐巴济师生,用质朴的臂膀托举起流亡的学术火种。黄际遇撤离时的深深鞠躬:“感谢坪石人民收留我们五年”,与老乡“先生教娃娃读书,我们就给先生烧饭”的回应,交织成烽火中最动人的和鸣。八十年后,这段血脉交融的情谊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动能:

   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在坪石矗立,定友图书馆旧址成为青年学子“时光讲台”的实践站点。当电影剧组1:1复建战时校舍,当村民化身群演重现祖辈故事,历史记忆已化作文旅融合的鲜活载体,为“百千万工程”注入深沉的精神底蕴。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历史坐标上,“坪石精神”的当代价值愈显璀璨。面对“读书无用论”的喧嚣,黄际遇“无用之用,当为大用”的呐喊穿越时空;凝视黑板上擦去的宇宙速度公式,师生们“不给敌人留下一字”的骨气,与今日科技自立自强的呼唤遥相呼应。我市的探索启示我们:红色基因的传承需要创造性转化。当美术教师在观影后立志“像先生一样培养下一代”,当大学生从银幕联想到乡村振兴的责任,历史便不再是尘封的档案,而成为滋养现代化建设的源头活水。当下,我市以“家门口”的抗战记忆为纽带,串联起研学旅行、影视创作、乡村美育的链条,让先贤坚守的精神火种,点燃了新时代乡村振兴奋进之路。  

   当五条人乐队吹奏的《杜鹃花》在银幕上响起,我们听见了战火中不灭的乐音,也听见了文脉传承的当代回响。坪石先生擦去黑板上的公式时,守护的是中华文明不熄的火种;今日我们复刻“最后一课”,传承的是民族复兴的基因密码。从烽火弦歌到教育强国,从知识救国到乡村振兴,那盏穿越暗夜的文明之灯,依然照耀着我们砥砺前行的征程——正如一名观影教师所言:“要像先生一样培养好下一代,因为有青年才有未来”。

 

   来源:韶关日报

   作者:凌子

   编辑:侯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