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积极培育时代新风新貌。
近年来,翁源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把深化移风易俗作为乡村振兴、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和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全域推进文明新风建设。如今,文明理念已融入乡野肌理,一幅“党风正、民风淳、家风好”的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龙仙镇青云村道德模范陈礼禄正在作移风易俗宣讲
“以前办白事要3、4四天,摆3、40桌宴席,现在2天办完,宴席控制在10桌内,省心省钱!”坝仔镇村民李大叔的话,道出了移风易俗的实效。
翁源县全域推广“一约四会”(村规民约、村民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实现行政村100%覆盖,让村民成为“主人翁”。坝仔镇通过红白理事会监督,白事操办时长从3-5天压减至1-3天,10桌以下宴席占比升至70%,餐费减五成;婚事“零彩礼或低彩礼(≤5万元)”占比超60%,攀比风渐息。
新江镇强化动员部署,3至5月带动135户群众支持新规;官渡镇21个村(居)实现红白事“时长缩短、费用压减、规模瘦身”,并设“零攀比”投诉机制,自治活力持续释放。
“门前三包记心间,垃圾投放定点站;婚宴不比阔,丧葬简办显孝贤……”周陂镇村民传唱的顺口溜,是“入户听需+代表议事+大会表决”修订的村规民约,让条文成了“行为标尺”。
坝仔镇22个村修订条款,设“门前三包”刚性规定,垃圾定点投放率100%,“美丽庭院”星罗棋布;周陂镇将孝老敬老入规,留守老人探视频率显著提升;官渡镇将严禁红事攀比、倡导丧葬简办写入新规,文明新风有了硬约束。
“以前村里通知搞卫生,大家总说‘没时间’,现在可以攒积分换东西,连老人都主动拿着扫帚出门了。”龙仙镇蓝青村党总支部书记李凯明指着墙上的积分排行榜笑着说。
自龙仙镇创新推行“睦邻+积分制”以来,将移风易俗、环境管护、参与“百千万工程”、文化传承、矛盾调解等行为量化,建成镇村两级积分超市35个,覆盖1.6万户,累计发放积分超1.5万分,兑换商品值1.93万余元。在睦邻积分激励下,全镇红白事平均费用下降20%以上,“人情消费”负担明显减轻,通过邻长接单解决民生问题140余件,办结率达95%。
翁城镇明星村杨一老师开展客家吟诵课程
文化浸润,厚植文明根基
“餐桌上,别浪费,一粒米饭一滴汗。农民伯伯多辛苦,风吹日晒在田间……”翁城镇“客家吟诵公益班”里,孩子们吟唱的新编歌谣,是非遗与移风易俗的融合。该镇邀请熟悉吟诵韵律的民间老师,将“拒绝铺张浪费”“邻里和睦”等主题内容转化为符合吟诵韵律的诗歌,引导学生感受方言与诗词魅力的同时,让学生在吟唱中理解内涵,让文明理念“润物细无声”。除了学生群体,翁城镇还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形成“一人学、全家参与”的效应,让节俭理念入家入户。
在龙仙镇,青云村创新“非遗+移风易俗”课堂,好人模范陈礼禄以山歌、打鼓等传统文化宣讲形式,带动村民转变观念,培育良好家风家教成共识,文明新风在文化滋养中生长。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翁源县将继续坚持多方发力推动移风易俗,凝聚各方力量,弘扬时代文明新风,厚植向上向善风尚,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精神动力。
来源:翁源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