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口镇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不是靠干部唱‘独角戏’,而是让全镇群众当‘主角’。全国文明村镇的荣誉既是肯定,更是鞭策,城口镇将以归零心态再出发,始终以长征精神为引领,奋力打造乡村振兴的‘城口样板’,不断书写新时代乡村文明的崭新篇章!”
近日,
仁化县城口镇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
7月11日,
在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
仁化县城口镇党委书记章俊
作为全国文明村镇代表,
分享了城口镇以长征精神引领精神文明建设
与乡村发展的实践经验。
城口镇地处粤湘交界,因南越王赵佗筑城设隘得名,是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红色文化重镇,更是全省唯一拥有红军长征主题纪念馆的特色镇。近年来,该镇深挖红色资源,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创新打造“红色基因+绿色生态+古色文化”三色融合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精神传承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新路径。

仁化城口镇。
红色文化是城口镇最厚重的底色,如何沿着这一特色,走出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章俊从深挖红色资源铸就文化内核、聚焦“百千万工程”推动乡村蝶变、创新睦邻机制促进乡风和谐这三大方面,诠释了这座红色小镇的文明密码。

仁化城口镇新面貌。
星火淬初心 文化谱新篇
城口镇51处革命遗迹遗址在精心修缮下重焕光彩——谭甫仁将军旧居的青砖黛瓦间,无声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工作组走访红军后代和见证者家属,深入挖掘整理“红军碗”“铜鼓岭阻击战”“奇袭水东桥”等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用VR技术生动还原红军夜宿城口、长征战役等历史场景,让革命历史变得可触可感。


为了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城口镇组建了一支由老党员、学生、乡贤组成的“红色血脉·薪火相传”宣讲团,创新打造“板凳课堂”“庭院课堂”等宣讲平台,利用“村村响”大喇叭实现全镇覆盖,让红色故事走进家家户户。
依托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该镇打造了“重走长征路”沉浸式研学体验品牌,建成包含长征研学基地、长征数字化体验基地在内的综合教育平台,年均接待游客突破20万人次,成为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红色教育示范项目。如今,端起带着粗陶温度的红军碗,喝一口熬着岁月滋味的红军粥,听一段浸着热血的红军故事——这“老三样”成为深受游客们青睐的体验活动。
聚力“百千万工程” 乡村展新貌
当"百千万工程"的春风吹进粤北山区,城口镇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红色小镇,如今正把文明创建理念贯穿实施“百千万工程”全过程。
“村里流传这样一个说法:‘从前是城口人总往城里跑;现在民富村美风气好,城里人都往城口跑。’”章俊的话一点都不为过,数字是最有力的证明——城口镇大胆探索“红色研学+温泉康养+古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凭借这一创新模式,城口镇成功打造恩村国家3A级旅游景区,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变,创造就业岗位1800余个,实现村民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

廉洁文化公园。
镇村改造,是一场关乎乡村未来走向的深刻变革。在这个过程中,部分老街坊心中难免存有顾虑,担心改造会让熟悉的家园“变了味”。为此镇村干部带着设计图挨家挨户商讨,最终不仅保留了红色小镇的古城风貌,还推动了美丽圩镇“七个一”以及文体广场、长者饭堂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为让乡村的颜值与气质同步提升,城口镇积极实施农房风貌提升奖补政策,自此村民纷纷行动起来,主动清理房前屋后的杂物,精心打造美丽庭院。在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一幅幅整洁、美观、和谐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睦邻促和谐 文明扬新风
在城口镇的乡间巷陌,正创新推行着独具特色的“睦邻制”——把全镇科学划分为156个睦邻单元,选聘熟悉村情民意的邻长担任“政策宣传员”和“矛盾调解员”。
其中,恩村邻长创造性运用“客家山歌劝和”,成功化解积压十年的宅基地纠纷;东光村等建立“文明积分超市”,激发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热情,积极改造闲置荒地723处,建成美丽庭院示范点70个、四小园395个,参与志愿服务率达65%,形成“小事不出邻、文明齐共建”的淳厚乡风。城口镇还大力推进移风易俗,红白理事会和道德评议活动共开展120余次,精心创作的“移风易俗”顺口溜与宣传短视频,通俗易懂。
美丽庭院。
据统计,该镇共开展了930余场“党的二十大精神”“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等理论宣讲;200余场主题活动润泽心田;”韶关好人”“仁化好人”、县级道德模范等7位榜样引领风尚;181场“我们的节日”让“舞动香火龙”非遗焕新,改造升级的红色礼堂变身多功能文明实践“枢纽站”,870余场“红色文化代代传”活动让历史信仰可观可感、直抵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