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助力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就推进乡村振兴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战略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保障种粮农民受益,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每一项政策部署背后都倾注着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关心、重视。  

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二十字方针采取有效的政策举措,加快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其中,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领导干部要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当成是提高民生福祉的一项重大工作,针对农村垃圾和污水治理等方面,制定有效措施,强化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体责任,坚决贯彻省、市有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工作要求,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  

一是突出重点抓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点多、线长、面广,抓起来千头万绪。领导干部要以圩镇“净化、硬化、绿化、美化”为工作重点,强化领导,合理规划,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制定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措施,改善乡容村貌,加快乡村振兴建设发展进程,积极打造整洁秀美的人居环境。以农村四好公路为抓手,以“空心房”拆除及后续整治为关键,深入实施土地“增减挂”整治复垦,变农村闲置地为菜园、果园和花园。以打造美丽宜居新农村建设点为支撑,高标准、高质量打造一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典范和样板,辐射带动周边村庄。  

二是围绕项目抓整治。项目就是引擎,项目就是保障。要紧紧抓住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契机,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强化涉农项目整合,聚集有限财力,产生乘数效应。结合“农村四好公路”建设、“路长制”,全面提升沿线环境整治水平。通过实施圩镇综合改造、新农村建设点,树立人居环境整治样板。结合“厕所革命”,确保公共厕所数量达标、提质。通过持续实施“河长制”,让河沟水塘无垃圾,水面无漂浮物成为新常态。科学划分畜禽养殖“三区”,依法依规关停、拆除不合规畜禽养殖场,推进水环境持续向好。  

三是注重长效抓整治。“一时打扫易、长期保持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难在坚持,形成常态。因此,在整治的同时,着力强化长效机制的建立健全。首先,健全队伍管理制度。充实圩镇管理人员、加强保洁队伍监督和关爱,确保农村保洁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其次,健全农户日常卫生整治管理办法。通过制定村规民约,签订“门前三包”,每月开展最美村庄、最美小组、最美庭院和最脏村庄、最脏小组、最脏庭院评比,坚持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相结合,规范和巩固整治成效。最后,健全督查考核奖惩机制。采取一周一排名、一月一评比,年终一考核,做到明察与暗访、督查与督办、常规检查与专项检查“三结合”,对工作开展不力,进展缓慢、整治效果不佳的村启动问责,确保工作力度。  

四是发动群众抓整治。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群众的智慧是无限的。要坚持农民主体,全方位进行宣传动员,坚持“线上+线下”结合,广角度、多层次、多渠道深入宣传发动,持续开展乡风文明行动,健全发布村规民约、文明公约,充分借助微信群、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及召开座谈会、宣传栏、LED屏幕、户外广告等传统载体开展专项宣传,营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人人知晓、全员参与的浓厚工作氛围。  

农村要美,就需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把握工作重点、扎实稳步推进,不折不扣落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各项工作,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新格局,绘就一幅“天蓝地绿水清、村美院净家洁”的美好图景!


来源:韶关日报

作者:潘冬生

编辑:李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