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这张“宝藏地图”,惊艳了岁月!


6月11日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


韶关是座文化名城,文化类型繁荣多样,城市名片丰富多彩。可要说起韶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绝对是这座城市的璀璨明珠,值得被浓墨重彩地记录于城市文化史册。


时代向前,时光可溯,今天我们来盘点韶关那些惊艳了岁月的非遗,看看你了解多少?


每年必备的“仪式感”

瑶族盘王节


盘王节又称拜盘王,是瑶族群众举行的还盘王愿的一种祭祀祖先的仪式,流行于韶关乳源瑶族自治县。每逢农历十月十六日,过山瑶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节日盛装祭拜盘王,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纪念祖先盘王。乳源瑶族自治县的拜盘王起源于唐代,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相传在远古年代,瑶人乘船飘洋过海,遇上狂风巨浪,船在海中飘了七七四十九天不能靠岸,眼看船毁人亡。这时,有人在船头祈求始祖盘王保佑平安。许愿后,风平浪静,船很快就靠了岸,瑶人得救了。这天是农历十月十六日,恰好又是盘王的生日。于是,上了岸的瑶民就砍树挖成木碓,把糯米蒸熟舂成糍粑。千百年来,这个活动在瑶族世代相传,祈求保佑平安,风调雨顺,来年丰收。



祭祀大典活动需时三天三夜,由“请圣拜王”“三献祭祖”“恭读祭文”“乐舞祈福”“送圣归位”和“鸣炮礼成”六部分组成,以优美的原生态民族舞蹈和神秘的原创祭文歌谣,展示了瑶族盘王节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


广东粤北客家地区的“专属剧”

粤北采茶戏


粤北采茶戏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旧称唱花灯、唱花鼓、大茶或三脚班,流行于以韶关市为中心的广东粤北地区,是在粤北山歌、山调和民间灯彩歌舞的基础上,吸取赣湘民间艺术精华创造而成的地方戏剧。采茶戏是广东六大剧种之一



粤北采茶戏多以旦、生、丑三角色表演,音乐风格活泼明快,以锣鼓管弦伴奏,唱腔音乐则主要融汇本地的山歌调、民间说唱和风俗音乐。唱腔分为采茶戏、灯调、小调;唱腔结构基本是曲牌联缀,后产生散板、中板、快板等。其表现语言,以当地方言演唱,无论在人物安排、情节设计或语言运用上,都很注意突出活泼欢快风趣的喜剧特色,充满了生活情趣和轻松活泼、淳朴幽默的喜剧风格。



世代相传的狂欢

龙舞


龙舞又称舞香火龙。舞香火龙流传于韶关南雄市百顺镇一带,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香火龙是以竹篾扎成龙形的骨架,再配以稻草扎制而成。表演时,在草龙身上遍插点燃的香行走舞动。民间相传香火龙有驱灾祈福之功效,因此,舞香火龙成为当地每年元宵节或其他重大庆典活动的重要节目,世代相传。



“人在火中舞,龙在火中飞”,在蜘蛛灯的带领下,火龙时而缠绕,时而盘旋,左上右下,右上左下,翻腾前进,还时不时的向蜘蛛灯喷射焰火,仿佛看到了传说中喷火的火龙,栩栩如生,奇妙无比。




穿越时光的指尖艺术

瑶族刺绣


乳源瑶族刺绣历史悠久,主要用红、黄、青、黑、白五种色线配色,刺绣于男女衣服、头巾、腰带、围裙和小孩的帽子、挎包、伞袋上。瑶族刺绣不仅图案具有特殊的风格,而且刺绣的方法亦与其他民族迥异,主要特点是『反面刺绣。瑶族刺绣是瑶族历史文化积累的特色产物。



瑶族刺绣代表作品有瑶岭长歌,该作品由“战神盘瓠、渡海神话、刀耕火种、营田守隘、十月朝节、瑶岭新歌”六个篇章组成,长100米、宽1米。瑶绣像是瑶族的“无字天书”,细密的针脚间记录着他们世代的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永远值得被世人珍视并传承。




赛过花朵的语言
瑶族民歌

瑶族民歌流传于乳源过山瑶瑶区,瑶语叫“赛花柄”即“赛过花朵的语言”。它是过山瑶用来传递信息、相互沟通的第二种语言。乳源过山瑶民歌没有曲谱,没有伴奏,主要由呵、呕、矮、哎四个大修饰音阶组成六个小修饰音阶,每人唱时各有不同。乳源过山瑶民歌有三种体系:一种为传统古典原始体系,一种为近代古典体系,另一种为生活散歌体系。



瑶族人民热情好客,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在日常生活中,瑶族人民常常以歌代替语言。瑶家每年除夕之夜,长辈就教晚辈唱歌。男的学唱红白喜事的“贺歌”,待人接物的“礼节歌”,生产劳动的“气节歌”、“知识歌”等。女的学唱“绣花歌”、“生孩子歌”等。平时,老人们在茶余饭后喜唱叙事长歌,往往一个故事唱一个晚上,就像山溪流水,娓娓动听。瑶歌是瑶族人民生活中一种重要的文艺活动形式,是他们沟通心灵,交流经验的主要方式。



发生在县城小巷的故事
珠玑巷人南迁传说

珠玑巷人南迁传说发源于韶关南雄市,主要以粤语为载体口头传承,在南雄本地、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海外50多个国家粤语族群中广为传播。珠玑巷人南迁传说包含的故事约 200多个,传播人群超7000万人。



该传说主要讲述南宋末至元初,大批中原汉人因避战乱,长途跋涉翻越南岭到达南雄珠玑巷,随后有186个姓氏先后130多次南迁珠江三角洲,从而开拓岭南这片疆土、传承先进文明的故事。关于珠玑巷人南迁传说的相关记载大量见于历代方志、族谱、笔记、诗文等文献中。

了不起的手艺人
张田饼印

饼印又称饼模,既是用于月饼或其他礼饼造型的印制模具,也是一项传统的民间雕刻美术。张田饼印为韶关市新丰县张田村张姓祖先所创,始于明末清初,世代相传至今。


张田饼印主要以当地盛产的山楂木为原料,其中雕刻是饼印制作的关键技艺,图案、文字须全部反向雕刻,非常讲究刀具运用和刀法功力,且不画草图,全靠艺人胸有成竹。花式多姿多彩,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为研究我国传统的节庆饼食礼俗提供了可贵的物证。


曾有10万人参加的仪式
南华诞庙会

南华诞庙会又称六祖诞庙会,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自唐代以来,南华诞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成为中国佛教南禅宗的重要节日和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坐落在韶关曲江曹溪之畔的南华寺,兴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梵僧智药三藏行经此地,见山水宛若西天佛国宝林山,建刹修道。到了唐朝,六祖惠能南归隐迹,重兴了这座已荒废的寺院,在此传教说法三十七年。后人为弘扬六祖禅法、纪念禅宗六祖,自唐朝起,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六祖惠能的生诞,与八月初三,六祖惠能的圆寂日,都要举办庄重的庙会活动南华诞。五湖四海的人们自发而来,最鼎盛时,多达十余万人参加。

隐藏在古村的“女团IP”
石塘月姐

石塘月姐歌,流传于仁化县石塘村,为该村女性群体中秋演唱的仪式歌谣。月姐歌口传心授,在婆媳、妯娌、母女、姐妹间流传,内容涵盖社会生活、农事活动、爱情婚姻等多个层面;月姐歌以石塘方言无伴奏演唱,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形式,多以齐唱为主;歌调一般套用“绣香包调”“石榴打花调”“睇龙船调”“送月姐调”。


1368年至1644年,石塘“月姐歌”进入鼎盛时期,全村有十一个“月姐歌”坛,时间从农历七月初一至八月十五,共一个半月。17-19世纪,月姐歌活动有所减少,时间恢复为农历八月初一至八月十五。现在石塘有十三个“月姐歌”坛,持续时间约一个月。


韶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示意图

(点击查看大图)

近年来,韶关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相关单位通过举办非遗展示展演、开发设计非遗文创产品、打造非遗旅游路线等方式,不断为非遗寻找新“活”法

这些凝聚着前人智慧的古老技艺、民俗、传统音乐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向世人展示着韶关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这些散落在民间的珍宝,值得我们每个韶关人传承和骄傲!



没看够?《韶关非遗印记》都在这!

味道

吃一口都是百年历史!韶关这些舌尖上的“非遗”你都了解吗?

不凡的味觉记忆!感受隐藏在我们生活中的韶关“非遗”


技艺

【韶关非遗系列】岁月沉淀下的百年技艺(上)

【韶关非遗系列】岁月沉淀下的百年技艺(下)


『歌声

【韶关非遗系列】百年传唱的动人歌声(上)

【韶关非遗系列】百年传唱的动人歌声(下)


社戏

【韶关非遗】积淀百年的舞台瑰宝(上)

【韶关非遗】积淀百年的舞台瑰宝(下)


『瑶家

【韶关非遗】探秘千年历史的古老民族(上)

【韶关非遗】探秘千年历史的古老民族(下)


『民俗

【韶关非遗】闹春牛、装故事、舞春牛……看千百年非遗民俗文化(上)

【韶关非遗】龟蚌舞、鹤蚌舞...看千百年凝聚的民俗力量(下)


祈愿

【韶关非遗】南华诞庙会:感受源远流长的祭祀仪式(上)

【韶关非遗】调王舞、担丁酒...你没见过的祭祀仪式(下)


节庆

【韶关非遗】从舞龙看韶关多彩节庆文化

【韶关非遗】划龙舟、旱地行舟...韶关节庆文化精彩继续~

【韶关非遗】从热闹舞狮中看传统文化“门道”

【韶关非遗】能驱魔、避邪、带来吉祥的青蛙狮是什么“神奇动物”


韶志

【韶关非遗】从千年古道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韶关非遗】听陈璘将军的故事,感受独具特色的韶关历史之志


这就是韶关

 新年好!很高兴认识你~
◆很久很久很久以前,韶关到底有多牛?
 韶关这条1500米的小巷,竟有180多个姓氏族人住过……
韶关为何叫『韶关』,原来与它有关→
 韶关也太太太太太好吃了吧!
 山山山山山水水水水水,一壶山水醉韶关
 不输城里人!深居韶关大山的他们很懂节日『仪式感』
 明年回韶关过年,记得一定要开货车!
 韶关将『善美气质』拿捏到位,原来已培养了千年……
杨贵妃都想要的“荔枝自由”,通过韶关“古高速”实现……


来源:韶关头条